【北服民族服饰博物馆】“采蓝”——中印蓝染考察文献展
采编:陈滔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诗经·小雅·采绿》
植物蓝染作为一门传统而古老的印染工艺,遍布于亚洲、欧洲、美洲及非洲,蓝染所呈现的文化与技艺的多样性,是全球区域文化最重要的物质载体与集体记忆。然而,由于现代蓝染工业的发展,使得手工植物蓝染工艺在全球范围失去其原有市场,特别是由于手工蓝染的实用价值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的降低,使得蓝染植物的种植已经大面积消失,土布织造大量减产,这一原材料的大规模减产,致使蓝染手工技艺在全世界范围面临中断与失传的窘境。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梁漱溟、晏阳初、彭禹廷、费孝通等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从现实关怀出发,以学术求真为尚,曾发起乡村建设运动,其乡村实践的经验与教训至今仍然是研究中国乡村经济的重要历史文献。受前辈学人的感召,北京服装学院与中央美术学院团队,借助当代设计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于2014年5月至8月间分别在印度海德巴拉、艾哈迈德巴德与中国贵州、南通等地区进行了蓝染工艺的田野调研。此次 “采蓝——中印蓝染考察文献展”就是这一调研的成果汇报。本展览以中国、印度的传统植物蓝染技艺为研究范本,将博物馆藏品研究教学与实践考察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让师生们在此过程中体验传统印染工艺,了解蓝染技艺的历史文脉,研讨蓝染的文化涵义与设计价值,探寻传统工艺转化为当代设计生产力的途径。
展览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以实物与图文相结合的方式展现靛蓝印染工艺记录及相关文献研究资料;另一部分为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的各民族蓝染作品,以及基于传统蓝染工艺创新实践的师生作品。
馆藏蓝染作品
学生实践作品
借此展览,我们希望让更多人认识传统植物蓝染的材料与制作方法,了解传统蓝染所承载的文化涵义与人文价值;重拾对手工艺特别是手工艺人的尊重;让我们的研究为可持续的当代设计思考带来新的思维要素,拓展新的领域与工作方法。
更为重要的是,希望我们的研究有助于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政府部门及相关研究机构重视传统工艺及其生产方式在乡村经济中的价值。对农村现有经济模式及劳动力人口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评估,从而制定更加有利于农民及乡村经济的国家层面的设计政策,让乡村的劳动者在政府、公益组织、设计机构等多维度的援助下,利用当地物产及世代传承的传统工艺技术,以社群组织等方式,得到就业的机会,参与到设计创造价值的现代化进程之中,最终得以在城乡一体化的设计生产模式中共享改革成果。
最后,我们想说,蓝就是美。
展览时间:2014年10月17-10月31日 ( 10:00-18:00)
展览地点:北服创新园一层展厅
主办单位:北京服装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中央美术学院奥运艺术研究中心
团队导师:贺阳、杭海、Elizabeth Tunstall(澳洲)、V Sakthivel(印度)
团队成员:胡小妹、刘育红、邓祥鹏、王帅、刘洋、卢玉琪、谢菲、李欣慰、杨荟涵、张业超、刘典、李芸、张睿、林帆、张煜、孔维康、陈翊君、孙小娇、田兰兰、韩楚彤、李 昕、王 星、曹锦凤、谢 涛、王 博、周成飞、王思齐、庄 凯、马海腾、李冬雪